校园资讯

站内搜索: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学术动态>> 正文

CCF普适计算专委⾛进苏州科技⼤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浏览:

报告日期:2024-06-15 时间:14:00-17:00

报告地点:苏州科技大学电子楼A108

 

主题:普适计算前沿技术及应用


14:20-15:00

特邀讲者:於志   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

演讲题目:CrowdOS群智感知系统平台及其应用


15:00-15:40

特邀讲者:     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全球研究合伙人

演讲题目:社会科学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挑战


15:40-16:20

特邀讲者:     博士,重庆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交通流量预测与路网表示学习


16:20-17:00

特邀讲者:蓓弘   博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

演讲题目:非接触式心血管健康感知


特邀讲者:於志文

於志文,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人机物融合群智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智能感知与计算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嵌入式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移动互联网、普适计算、人机系统、社会感知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报告摘要:报告将介绍群智感知概念和挑战,重点介绍面向群智感知的系统平台CrowdOS,以及系统开源与应用。


特邀讲者:  

谢幸,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全球研究合伙人。他领导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数据挖掘、社会计算和负责任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他的学术成就包括2019年获ACM SIGSPATIAL十年影响力论文奖及中国计算机学会青竹奖,2020年获ACM SIGSPATIAL十年影响力论文荣誉奖,2021年获ACM SIGKDD China时间检验论文奖,2022年获ACM SIGKDD时间检验论文奖,2023年获IEEE MDM时间检验论文奖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并被评为DeepTech中国智能计算科技创新人物。他是ACM会士、IEEE会士,以及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

报告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应用,其在众多领域内产生的深远影响愈发显著。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跨学科研究框架,以有效促进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确保科技进步与人类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本次报告将分析人工智能领域当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探讨心理学与社会学在这一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跨学科合作,力求引领人工智能向着更加负责任、透明,且与人类利益相符的方向迈进。


特邀讲者:

陈超,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计算机学会普适计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长期从事智能机器人、时空大数据分析等研究。主持2项军工千万级项目、4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CF推荐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IEEE/ACM汇刊30篇,ESI高被引论文8篇。连续4年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排名第2获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报告摘要:城市路网作为承载人类移动出行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蕴含丰富语义信息的地理空间实体,针对其进行的预测学习和表示学习是城市计算领域的两类核心研究问题。具体而言,预测学习是通过挖掘路网时空数据的复杂依赖实现准确的交通预测,而表示学习是通过捕捉路网中的丰富语义构建高质量向量表示。针对路网交通流动态时空依赖难建模、路网多模式需求时空关联难解耦、路网复杂语义难表征等关键挑战,本报告主要介绍了多变时空依赖下的交通流预测,多模式交通需求耦合下的联合预测,以及复杂语义下的路网表示学习等研究内容和对应的解决方案。


特邀讲者:蓓弘

蓓弘,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YOCSEF荣誉委员,普适计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分布式计算、移动和普适计算领域的研发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论著1部,译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次。研发的多项科研成果已在智能交通、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领域得到应用,2024年在推荐系统方面的工作获美团科研合作卓越实践奖。

报告摘要心血管健康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力和健康状态的核心要素之一。关注和维护心血管健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以非接触方式感知心血管健康,实现在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心血管疾病监测和预警,不仅是满足用户需求的理想选择,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报告将概述非接触式人体健康感知,并介绍在非接触式心率感知、非接触式心电图感知、非接触式血压感知方面的一些工作进展。